众生默默无言,终于清楚地明白了他这文章的好处。 一名学生大胆地站起来问道:“博士讲的两篇文章都是佳作,只是学生才疏学浅,竟不知哪篇更好些?” 林监丞沉了许久,说道:“一篇正大,一篇高古,各有各的好处。若以时风论,还是费宏的更好些,崔燮这篇古文气概胜过了今文规格,比偶句不够曲折舒婉,略少音韵之趣。” 他对着崔燮说:“你也别只学古文,时文终究是今人之文。回头看看写的好的曲子,话本,那些曲辞柔曼舒长,属对工巧,看多了与你文中写比偶句差有助益。” 崔燮规规矩矩地起身应了。林监丞也不再讲别人的文章,放他们下课回了学斋。 几位斋长和同学还想夸他几句,却不想他下了学就跑,左闪右闪几步绕过他们,连盛粽子的篓都不要了,没几步就径直跑出了国子监大门。 晚上回到家里,那种尴尬羞的觉久久没有消除。他都没心思复习了,打开笔记本就想起被老师叫上堂讲解自己的优秀作文的惊悚。 他索收拾干净桌子,在上面铺开一张大纸,关起屋门,研了一池墨汁,开始画等身大小的小乔海报。 南货店再过两天就能清货了,到时候计掌柜和崔源他们也能进京,叫他们装修那两天先在门口挂两个等身大海报,叫读者知道他们还是有新画儿的,不是跟风的假店,勾起读者购买后就能开售新书了! 作者有话要说: 本章讲的文章题目是先进于礼乐一章,全为个人理解,有错勿怪 【原题】 【子曰:“先进于礼乐,野人也;后进于礼乐,君子也。】 先进后进,犹言前辈后辈。野人,谓郊外之民。君子,谓贤士大夫也。程子曰:“先进于礼乐,文质得宜,今反谓之质朴,而以为野人。后进之于礼乐,文过其质,今反谓之彬彬,而以为君子。盖周末文胜,故时人之言如此,不自知其过于文也。” 【如用之,则吾从先进。”】用之,谓用礼乐。孔子既述时人之言,又自言其如此,盖损过以就中也。 【原文现代文翻译:】 孔子说:“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,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;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,是君子。如果要先用人才,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。” 【章句】 章句中“先进后进,犹言前辈后辈。”中间的前辈指的是周文王、武王、周公三代,后辈指的是东周末看秋战国时代。 朱子语类里说:圣人穷而在下,所用礼乐,固是从周之前辈。若圣人达而在上,所用礼乐,须更有损益,不止从周之前辈。若答颜子为邦之问,则告以四代之礼乐。 如孔子所言:‘礼,与其奢也宁俭;丧,与其易也宁戚。’又云:‘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!乐云乐云,锺鼓云乎哉!’此皆损过就中之意。 章句的解释和现代人翻译不一样,大体是说孔子觉得秋战国的礼乐过于繁琐,【文】也就是礼节,胜于【质】也就是君子的本。所以他宁愿学习使用被当世之人认为疏的古礼,以矫正当时礼仪过于繁琐,拘束人的弊端。 以下两篇文章都是按章句的解释来写,与现代人的翻译无关。 【文中费宏写的其实是张居正的程文,也就是会试后出的,指导未来三年文章风向的范文】 破题: 圣人于礼乐,述时人之所尚,表己之所从。 承题: 盖文弊则宜救之以质也,圣人论礼乐而独从先进也,有以哉。 起讲: 想其意盖谓:礼乐贵在得中,而君子务乎实胜。 破题就是概括章句的原意,承题写出周末【秋战国】时,繁文缛节过多,风气浮华,应当强调实质以矫正这个问题。圣人自称愿学习前辈礼乐,就是为了引导世风回归质朴实际。 起讲从孔子言行发出自己的议论:君子需要务实。 后面部分太长,文中也没写原文,只写了大意,这里就不写了。 【崔燮写的那篇是归有光文章】 【破题】 圣人述时人尚文之敝,而示以用中之极。 【承题】 夫天下之势趋于文而不可挽也,夫子先进之示,得非示之以用中之极乎? 【原题】 何则?道散于天下,而礼乐其显者也。 【起讲】 道之不明而俗之沦胥者久矣。 【一二比】 中间有两句: 其谓之先进者,则文武成康之使也 其谓之后进者,则黍离以降之后也 “尚文之敝”是指秋战国崇尚繁琐礼节,执政者行为僵化,形式大于内容。 “用中之极”上一章文中解释过,出自中庸,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与!舜好问而好察迩言,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,其斯以为舜乎!” 【百度来的译文】 孔子说:“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!他喜向人问问题,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。隐藏人家的坏处,宣扬人家的好处。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,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。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!” 这篇的前两股点明了先进后进的时间: 先进指文武成康,也就是文王、武王、周成王【周公辅政】,周康王【成王之子】,西周早期时代; 后进指【黍离以降之后】,也就是东周或秋。nAnCHAng791.com |